English

提倡“比慢”

1999-03-19 来源:光明日报 李磊明 我有话说

现在,出版界可谓空前繁荣,每年出的图书品种多达10余万种,许多人出书、写书的速度也突飞猛进。过去勤奋的作家一生写上五六百万字就很可观,比如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包括译著)也不过五六百万字;“著作等身”的高产学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如今搞创作的年纪轻轻作品上千万的有的是;至于“著作等身”更是小菜一碟,一些人几年的编著撂起来早就超过“等身”,王同亿不是照过这样的照片,并且堂而皇之上过报纸吗?但是,读者对此似乎并不买帐,书市的疲软即为明证,文学作品少见精品,“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日趋泛滥,已是公认的事实。

可见,空前的繁荣中也有巨大的隐忧,亦反映出目前文化、学术界存在浮躁的不良心态。这使我想起华裔美国学者林毓生教授一再呼吁的“比慢”精神。他认为学术研究应提倡“比慢”:因为中国向来“‘才子’太多,现在更有文化明星的加入,这些人的言论和著作,实际上,除了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危机外,只有自欺欺人而已……我们除了要求他们把持知识与文化的良知外,还要给他们再教育。要使他们的意识中能够产生极为需要的历史感”。“一旦他们比较能够采用斟酌的态度,他们便会发现他们所要写的题材,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这样就会慢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获得一些真正的成就”。林先生的名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不厚,按时下有些专著非几十万字不可的标准,只能算小册子,英文稿却整整花了10年才写成,而正因为他身体力行“比慢”,使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反观如今一些七拼八凑、东摘西抄的急就“专著”,究其实只是一些“学术泡沫”甚或“学术垃圾”,著书不立说,只能似过眼云烟,留不下一点痕迹。海涅曾言:“跟养孩子一样,书,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有那些在仓促之中间,在短短的几星期里写出来的书往往使我在心里对这样的作者产生一定的反感。一个正派的女人决不会不到九个月就养出孩子来的。”(《海涅文钞》),话虽尖刻,却是至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